聚焦 | 改革和创新是中国种业新形势下“破局”的关键

2019-08-12 17:22:20

700亿美元,是目前全球种子的市场规模;

150亿美元,是目前中国种子所占的市场份额。

在种子行业领域,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而对于全球种子行业而言,市场始终竞争激烈,兼并、组合、重组不断。

2000年12月1日,我国首部种子法开始实施,种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注册种子企业数量曾高达8700多家,如今,种子企业数量大约减少了一半。面临种植面积减少、供求关系失衡、亩用种量下降、品种审定数量井喷以及种植比较效益下降等多种现实难题,中国种子企业如何顺利渡过“种业寒冬”?


图片关键词


“种业要发展,创新是核心动力。”现任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种业公司总裁的刘石坦言道。刘石被称为“中国的种业达人”,在种子行业深耕多年,曾先后在国内外知名种业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位,其中被大家熟知的有孟山都远东公司商务经理,杜邦先锋中国区总裁、隆平高科公司总裁,对于中国种业的发展,刘石有着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中国种业现状:

集中度和整体创新能力低

中国种业在建国以后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冷战时期面临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和健全中国种业,支撑了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2000年种子法颁布后,加强引进国际先进的种质资源、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给中国种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生机,促进了种业的快速发展;第三阶段,2010年以后,中国农业生产已经从短缺逐步转向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缺乏的阶段,种业科研、管理部门和整个农业界对此认识不足,产业的发展迷失了方向并出现了明显的停滞,无法满足不断升级的下游产业客户和消费这的需求。

由于现行的制度安排和产业政策滞后,导致鼓励和保护创新力度不够。具体体现在:第一,公共资源支持的科研院所大规模从事牟利性商业化育种,基本功能严重错位,对私营企业科研育种事业造成了不公平竞争;第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执行不到位,种业界的剽窃、仿冒、私繁滥制现象极为普遍;第三,品种审定登记制度僵化滞后,权力寻租现象严重,极大制约了育种创新的速度。


图片关键词

随着产业化的发展,种业企业的集中度逐步提升是正常现象。比起国内其他行业和国际同类企业,中国种业的集中度还是非常低的,这不利于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在国内目前续存的4000余家种子企业中,真正具有研发和育种创新能力的只有极少数,应该不会超过10%。这4000余家企业中的绝大部分目前还在利用信息不对称低买高卖,这样的企业未来不会有太大的存在价值和生存空间,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被淘汰或者被整合,或者彻底转型,成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中的一员。

中国种业目前的整体创新能力比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长时间自我封闭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种业在资源积累、科研育种方面虽然也有突出的成绩,比如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但是在大多数作物领域资源积累比较薄弱,科研和育种实力不强,创新能力和机制不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第二,公共资源支持的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集中在争项目、发论文、评职称,真正能够形成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能够创造社会效益的比重少之又少。

第三,育种界投机取巧的“模仿育种”风气盛行,资源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种创新寥寥无几。

第四,种业公司普遍注重眼前利益,热衷夸大宣传、价格战、恶性竞争,忽略了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产品的售后服务、产业链价值的提升等工作。

第五,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不作为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企业创新和个人的积极性。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地理和气候类型多样、农作物品类多、种质资源丰富,因而中国的种业企业的类型有很多。

从传统习惯上讲,种业可以分为粮、棉、油种业和蔬菜、瓜果、花卉种业。前者我们称之为“主粮作物”,一般产品种植面积和销售额相对较大。这类企业里面的“龙头企业”典型代表有隆平高科、登海种业、垦丰种业、荃银高科等;后者我们称之为“经济作物”,一般种植面积和销售额较小,但毛利率相对较高,在我国,这类企业里目前还没有什么可以称之为“龙头”的企业。


图片关键词

近几年来,以中信资本、中化和中农发等为代表的国有资本不断扩大在种业行业的投资和并购,种业的“国有化”趋势明显。这种国有化会进一步加强种业集中度,促进种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但可惜的是,这种国有化带来的是规模的扩大和集中度的提高,但在创新能力方面并没有明显提升。

种子安全=粮食安全,

中国种业亟需改革和创新

种业是农业产业的核心和“芯片”。中国种业在发展的速度、质量,特别是创新能力上与国外先进企业差距较大。在当前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下,“粮食安全”和“种子安全”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粮、棉、油主要作物的基础科研、种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分子生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方面绝对不可放松和偏废。

中国的种业公司大部分还处于较低水平的重复生产和价格竞争阶段,种业公司的生存环境恶劣,他们首先面临的环境是如何生存。对于发展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公司则应该是在创新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他们在发展战略的创新、科研和育种的创新、营销理念和模式的创新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空间。

创新的核心是为了满足未来产业客户和满足消费者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跳出以“高产”为发展目标的传统模式,而是走以高效率、多样性、高品质、高价值等为核心的新型农业发展道路。为此,中国的农业和种业要在发展理念、市场规划、科研立项、品种审定、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一些列改革和变革。同时,改革和创新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技术方面,更应该是在理念和制度方面得以创新。


图片关键词

中国农业的生产水平整体上处于世界的中上游,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环境中仍然属于弱势方。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第一,传统小农经济带来的土地碎片化及相关的“保护性政策”,对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造成种种障碍;第二,“土地财政”等相关政策推高了土地的租赁成本,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生产资料的范畴,而兼具“补偿”、“保障”、“投机”等意义,这使得农业产业化发展难以承受远远高于世界水准的“高昂的地租”;第三,中国人口结构的调整远远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人口的职业技能掌握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

种业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种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应当让科研和育种先行,促进农业生产从传统的“高产”转变为新时期主粮生产的“高效率”和经济作物的“高价值”。种业与农业产业的发展,必须是在满足下游产业客户和消费者需求基础上的良性互动和循环。

“适度规模”是生产效率提升的起点,没有适度的规模,靠一家一户的发展农业永远没有出路。在适度规模化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在标准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化,这样农业才会具有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规模化→ 标准化→ 现代化 → 产业化

种业同仁要认识这些产业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在品种的选育上要从传统的“高产”向广适性、抗逆性和高品质转变,适应未来产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


图片关键词

马云先生讲的“新三观”是很有道理的。

首先,“适者生存”。未来种业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在种业内部。种业要在农业和全社会范围内竞争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莫斯科和市场都不相信眼泪。

其次,“未雨绸缪”。未来种业的竞争是全时空的,不仅仅是今天,更重要的是明天。要比拼的是对于未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判断,考察的是战略的规划能力、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团队的执行能力。

最后,“赢者通吃”。未来种业的竞争是全球性的,生产环境、商业环境、文化环境等的不同,最终不会成为阻挡种业展开全球性竞争的根本性因素。